外語學科的發展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設-楊林貴教授

發布者: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22-02-21浏覽次數:808


很榮幸開學伊始跟大家分享關于外語學科相關的學術研究方面的觀察和體會。今天我要講的是“外語學科發展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下面談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分享一下本人對于人生價值與學術研究的關系的一點體會;第二,講講外語教學發展的階段性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第三,談談外語人如何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習講好中國故事;第四,讨論新時期外語學科學術研究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并就國家社科申報的問題談點觀察;最後是簡短的總結與大家共勉。


一、學術人生與學術研究的意義


時間飛逝,轉眼60後到了相繼退休年齡,令人感慨,似乎到了個人事業場上的“垃圾時間”,最近我也不時思考:自己都做了什麼,還能做什麼?老輩學者為學的事例讓我感覺到我們還年輕,應該還有好多可做。我近幾年與老輩學者的學術往來尤其密切,除了寫紀念文章緬懷逝去的前輩學人,也請健在的前輩參與學術活動,有外語屆的也有戲劇界的。近三年撰寫并在國内外發表了幾篇紀念文章,紀念的前輩包括我院榮譽教授David Bevington,[1]他生前是芝加哥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的莎士比亞及文藝複興研究學者,曾經參加我們的首屆莎學論壇,2019年辭世,在去世的前一年還站講台和發表研究論文。還包括2021年去世的長壽學者享年102歲的張泗洋教授(生前為吉林大學教授、原中國莎士比亞學會副會長)。最近,兩位健在的老輩學者應邀為我的著作撰寫了序言。這些老輩學人都是在80歲以上仍然筆耕不斷,讓我想到學術對于人生的價值。他們的學術經曆也讓我深深體會了孔夫子的話。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論語·雍也》,說的是知識追求的不同層次。這些老輩學者真正做到了最高層次,終生學習,不單單學習,還從事與學術相關的寫作,是他們長壽生活中的樂趣。老輩學人的啟示:活到老學到老,研究到老是積極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不是消極地打發餘生。因為事業在發展,我們的職業生命就在延續;這份事業不因退休而畫上句号。


學術興趣和學術事業應該是一個高校教師職業生命的一部分。講到學術研究,不一定大家都做高大上的研究,但最起碼在教學和教學研究上有自己的獨特體認和投入,要有所投入。我們都在完成人才培養基本任務的同時,在教學研究或者專業的某個方面的研究工作中有所建樹,不辜負時代,或者不被時代抛棄。沒有追求最可怕;高校教師沒有學術追求相當于丢掉了一半的事業靈魂。同時,我們還需要把個人學術興趣與學科發展以及更大範圍的國家發展聯系起來。bevictor伟德官网的事業就是大家的事業。除此之外,個人研究興趣可能還涉及國家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業。我們的研究如何符合國家及學校學科發展需求,這也與我們個人的事業發展休戚相關。國家有國家發展目标,單位有單位發展目标。我們參與的是文化學術的奧林匹克,應當學習奧運會運動員的拼搏精神。我們的參與不一定都能獲得獎牌,但要有目标,争取占有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參與。大家參與的方式和程度因人而異,但貴在參與。我知道,學校為了學科發展需要,給我們制定了更高的職稱晉升标準。新的職稱聘任标準太高,給部分老師的學術積極性造成打擊。标準如何改變,我們拭目以待,如有“破五唯”、代表作制等說法,但無論怎樣還是要求有一兩樣拿得出手的同行認可的東西,或者教學科研方面突出的成就,這成績不僅僅局限于C刊論文,還包括優異的教學和教學研究以及指導學生在各種競賽上獲獎等等成績。我們不能空談存在感和成就感,總得為了某種目标做出踏踏實實的努力,我們才可能談存在感。堅持不懈的努力總會得到認可,可怕的是放棄和躺平。引用一句流行的勵志雞湯:努力不一定有理想的結果,但不努力永遠不可能有結果。我們需要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撸起袖子努力一下。我們學院幾位60後老師,帶着病痛、面臨退休但仍然努力着。大學老師承擔着人才培養的重任,沒有理由不努力,要在學術上不斷積累。我們不一定人人搞純學術研究,但與教學相關的研究是大家都可以參與的。


二、外語教學發展的階段性與中國話語體系構建


随着我國在經濟、教育等方面的進步,我們已經實現了從學習模仿向創新型社會的轉變:外語的工具作用在不同曆史時期也發生了轉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為了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對各個領域外國研究成果的譯介和引進,為我們的教育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具有了取得進步的能力,但一個會創新的民族才會引領人類的不斷進步,最終為世界進步作出我們自己的貢獻。現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科的發展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大家都有切身體會。外語和外語教學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全民學外語,出現外語熱,外語人在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外語不再是當年的“萬金油”,不如改革開放初期和中期那麼重要,但是在教育和科技領域依然重要,隻不過我們對于外語的功能的認識視角發生了變化。今天,學習外語的目的從聽故事轉變為到講故事,從聽别人的故事到講自己的故事,同樣需要外語技能,紮實的基本功。外語人的自信來自學科基本功:外語技能,人文素養。人文時代的文化積澱對于人的素質培養依然重要。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對語言教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需要抓住機遇革新教學模式。我們不僅要參與傳統的人文方面的研究,還需要跟進語料庫與大數據方面的發展。生物神經學、認知學與語言科學的發展正在促進外語教學的革新。很高興看到我院年輕學者近年來參與這些方面的研究。


學界一直在讨論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外語教育發展,最近的讨論尤為熱烈。關于發展的階段性,學界有不同意見。本人基本認同文秋芳教授的階段論。[2]她認為大緻分為四個階段:(1)探索期(1949—1977年);(2)發展期(1978—1999年);(3)加速期(2000—2011年);(4)新時期(2012年至今)。她從教授語種、教學目标、教學内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培養目标等方面分析了這些階段的特征。這些變化甚至影響外語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視野。比如,教學内容的變化:第四階段是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并重,特别強調要增強本土文化的内容,要求學生既要把世界介紹給中國,也要把中國介紹給世界,這個變化非常明顯。再比如,教學目标的變化。文教授認為第一階段教學目标主要是從語言知識到語言技能培養的轉變,第二階段是從語言技能到交際能力培養的轉變,第三階段是從交際能力到綜合素質培養的轉變,第四階段是從綜合素質到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轉變。她進一步解釋:第三個階段所說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放在中心地位,同時也強調外語教育應改變學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加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以及學習策略。這幾個方面都要兼顧,所以也叫“全人教育”。第四階段強調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語言能力仍然是基礎和最核心的要素;文化意識,是指注重價值取向内涵,堅定學生的文化立場,同時要面向世界吸收多元文化的精華;思維品質,強調學生思維應具有邏輯性、深刻性、批判性。另外,最近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變化,大家都有親身體驗,教學的智能化、網絡化不斷深入。有些教學手段的革新甚至與疫情相關,我們都有所體會,但這些方面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誠如文教授所說,新時期外語教學的主要特征是工作重點的轉移。本人認為這個轉移就是外語服務功能的轉移。外語教學要實現從以學習和輸入為主,到創新和輸出為主的轉變。根據外語教學與外語學科的任務和作用的變化,本人認為可以簡化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引進技術和思想。第二階段交流,走出去,提高聲音,開始對話,開始懂得如何與人家對話,提高了平等對話的策略。第三階段是輸出,更加自信地宣講,講自己的故事。但講自己的故事不能以自說自話的方式,我們要懂得如何講才能讓人愛聽讓人信服。要研究這些問題,要了解外國受衆的習慣,更要提高講故事的技巧。


三、跟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外語學科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最近我們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這種轉變,多次強調講好中國故事。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強調國際傳播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語作為工具在國際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在外語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中也需要注重中國話語地位的提升。我們同樣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的做法中得到啟發。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遺産,并以此為切入點介紹和傳播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非常注意對外傳播的方式方法:他借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以受衆喜聞樂見的方式,講一代中國人奮鬥的故事,并借用世界文學的名人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在世界文化上的貢獻。2015年,習近平在倫敦市政廳發表題為《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中,[3]講述了自己年輕時代閱讀莎士比亞作品的經曆,他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裡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習近平總書記結合自己的成長中莎翁經典的啟迪來講述自己的故事,讓聽衆覺得親切和生動。把聽衆帶入情境之後,總書記下面的總結和升華才是重點:首先,他把莎士比亞的啟迪升華為一代人為理想奮鬥的信念。他說:“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着‘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這裡還有一個重點: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還提出,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的《牡丹亭》、《紫钗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在他們逝世400周年之際,“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示我們,要通過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我們要學習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講中國故事的策略和方法,以此為榜樣在外語教育教學中貫徹講好中國故事的精神。


四、新時期外語學科學術研究與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兼談社科項目申報問題

我認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建設是在學術研究方面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具體體現。根據文教授的觀察,外語及外語教學研究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研究視野的變化:外語研究不僅面向國内,也面向國外,研究範圍比較廣。以前的研究是從外向内,現在我們還要從内向外,這樣我們的研究範圍才會比較全面。第二是研究方法的變化:第一個階段幾乎全部是自說自話式的非實證研究;第二階段以非實證研究為主,開始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有少量量化研究;第三階段實證研究數量增加迅速,以量化研究為主;目前,量化研究明顯多于質化研究。我認為做好量化研究是基礎,而做好質化研究能夠讓研究成果提高層次,但需要有深厚的學理支撐,需要增強理論自信才能做好質化研究,這是我們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的重要課題。隻有這樣才能實現善于模仿走到善于創新的跨越,也是從追随者到引領者身份的轉變。


相應的學科研究和學術科研也反映了類似的轉變——從學習西方的方法到根據中國情況創新研究,再到擴大中國學術話語權的努力。外語學科研究為講好中國學術故事服務首先要做好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建設。比如外國文學研究,從中國視角闡述世界文學經典。比較文學研究從影響研究到互文互漸研究,已經反映了時代文化的發展。以中國莎學為例,中國學人提出并發展了中國特色莎學。本人剛剛完成的《中國莎學書簡序言》梳理了中國莎學研究視野的轉變。我們正在進行的中國莎學論叢下一個系列的著作繼續深化中國學術話語的建設,其中包括從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視角對莎士比亞經典作品與現代文化的關系進行梳理,這些努力都在國際文化學術奧林匹克上為國争光,同時宣傳中國建設成就和學術成果。中國特色莎學體系建設,即從中國視角去認識莎士比亞,既是對世界文化學術貢獻,又能實現中國智慧的傳播。上面提到的隻是與個人相關的例子,我們的老師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從新的視野來立論,服務與國家學術發展的總體方向。


關于國家社科項目申報,下面根據近幾年參與國家社科外國文學相關的評審,以及與其他參與的人進行過交流的經驗談談個人體會。結合文化社會發展服務國家社會角度構思項目研究更容易立項,紮實的基礎研究同樣可以立項,重要的是你要充分闡述研究的意義價值。項目研究價值的闡述需要清晰。不要到最後都不明确,讓審閱人去猜。論述要有紮實的學理根基:對數據的闡述的系統性,不是簡單地為某個國外的方法某個理論作注腳。這裡,我要提醒大家,申報表上的一個微妙變化。申報書要求在選題依據、研究内容、創新之處、預期成果、參考文獻等幾個方面進行課題設計論證。自2021年開始,要求在“【選題依據】中的國内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态”一項“略寫”,要突出本課題相對于已有研究的獨到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特别是相對于國家社科基金已立同類項目的新進展。以及“創新之處”,即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創新。看你對研究現狀把握情況,不要為綜述而綜述,從綜述中找到你的切入點,并突出你的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有什麼亮點可以展示。所以,現在明确要申報人略寫這個方面,重點在你的研究對于相關話題的貢獻上。過去引進一個所謂新方法新理論就有可能立項,但現在這個思路就很成問題。關于社科申報,根據具體方向和研究題目有許多相關經驗。我們會請同行專家初審并提參考意見。希望我院老師今年的各級各類項目申報取得佳績。今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已經啟動,我們會在學科層面找相關專家初審并提出修改建議,希望對大家的申報立項有所幫助。


五、小結:根據國家新的發展目标,教學科研再出發


第一,要充分認識外語人職能的轉變:文化自信增強之後,就要利用這個工具對外宣傳我們的成就,講述我們對世界的貢獻。

第二,外語人對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貢獻,就是培養能夠用外語很好地傳播中國智慧的能力。我們需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對待外語教學工作,才能培養出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

第三,在科研創新中提高中國話語地位,為中國學術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最後,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為學院的學科發展,為在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科研究方面講好中國故事做出應有的貢獻。



[1]楊林貴:“傾情莎編卓然一典:悼念著名莎學家貝文頓”。《中世紀與文藝複興研究》(二)(郝田虎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288-295頁。

[2]文秋芳: “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成就與挑戰”.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105):735-745801.

[3]習近平:“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的演講”). 新華網20151022日,cpc.people.com.cn/n/2015/1022/c64094-2778591.html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