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唐永亮研究員應邀為東華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師生做題為“試論戰後日本大衆社會論的變遷“的講座。講座由我院日語系主任陳月娥教授全程主持。
唐永亮主講
陳月娥主持
講座中,唐永亮老師分三個部分解讀了戰後日本大衆社會論的變遷。首先,唐老師從大衆社會的研究理論切入,簡要回顧了歐美大衆社會論的理論演變曆程,并對大衆社會的特征進行了精簡而深刻的總結,即,中間關系的弱體化、個人關系的孤立化、權力的集中化、文化的畫一性和流動性及接觸的間接化等。在第二部分,唐老師層層推進,環環相扣,脈絡分明地講解了戰後日本大衆社會論的形成與演變。唐老師認為,日本大衆社會論在20世紀50年代興起,内田義彥、清水幾太郎、松下圭一和柴田進午等學者對大衆社會進行了探索性研究。20世紀6、70年代,伴随産業社會論、知識社會論、管理社會論、脫工業社會論等新社會理論的出現,大衆社會論由于時代的發展、自身缺乏實證性方法等原因而停滞不前。進入80年代,大衆社會論複興,出現了“新中間大衆論”“少衆論”“分衆論”“高度大衆消費論”等理論,村上泰亮、山崎正和、藤岡和賀夫和小澤雅子等學者的研究備受關注。 在講座的最後一部分,唐老師重點介紹了日本戰後大衆社會論的代表性思想家鶴見俊輔。在唐老師看來,鶴見思想中的大衆文化與丸山真男認為的“低俗”與“頹廢”針鋒相對。鶴見認為,大衆文化是那些自民衆日常生活發展而來、在外來文化與傳統民俗差異性的融合中産生、并由民衆自己創造自己欣賞的文化;戰後日本大衆文化面臨的阻礙是不同思想的人不願意相互合作造成的問題。
在答疑環節,唐老師耐心細緻地解答了二戰之前日本學界是否對大衆社會論進行過研究、現在日本的社會學家如何界定日本市民的主體性等問題。本次講座開拓了我們認識了解日本社會的視野,使我們對戰後日本大衆社會論的形成與演變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今後的日語學習和日本學研究提供了諸多啟發。
本次講座系東華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近代日本研究》專題系列講座第五講。主講人唐永亮老師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科研處處長,《日本學刊》副主編,曾出版專著和合著十多部,代表性成果數十篇。其專著《中江兆民的國際政治思想--日本近代小國外交思想的源流》獲“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第六屆專著類一等獎,論文《日本的“近代”與“近代的超克”之辯——以丸山真男的近代觀為中心》獲第九屆“孫平化日本學學術獎勵基金”論文類一等獎。
供稿·供圖:嵇曉旭